通知公告

地中海贫血规范化诊疗项目∙第二期

202210月17日,由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发起了“地中海贫血规范化诊疗项目∙第二期”会议在线上隆重召开。邀请知名血液病专家组成,围绕地中海贫血的历史现状与展望以及罗特西普治疗地中海贫血真实世界数据分析进行线上解读与观点讨论。

1017日进行的地中海贫血规范化诊疗项目∙第二期会议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方建培教授为本次会议致辞梅州市妇幼保健院廖燕霞教授表示地中海贫血是一组遗传性血液疾病,据2020年最新的中国地中海贫血蓝皮书调研报告显示,我国人群地贫基因携带率平均为8%,南方地区高发,其中广东地贫基因携带率为16.8%,广西地区地贫基因携带率为20%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唯一可根治的治疗手段,但是存在费用高昂、配型困难、年龄限制等挑战。对于无法接受干细胞移植治疗的重型β-地贫成年患者,其唯一维持生命的方法是终身规律输血+祛铁治疗。长期输血容易导致铁过载,过量的铁沉积在心脏、肝脏、胰腺等器官引起器官损伤甚至脏器功能衰竭我国铁超载现状十分严峻。许多输血依赖型β-地贫患者因为对铁过载危害认识不足、祛铁治疗不便等原因而难以依从祛铁治疗。目前,虽然我国政府主导建立了地贫防治体系,并且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体系依旧不是十分完善。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容容教授表示作为全球首个的重组融合蛋白类药物,罗特西普通过促进晚期红细胞的成熟,提高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目前在国外已有多项研究证明了其对于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价值。罗特西普III期临床试验BELIEVE研究中位治疗3年数据显示,罗特西普组任意12周输血负担较基线减少33%≥50%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7.2%50%12.1%患者可脱离输血8,且患者铁过载显著降低,由此可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罗特西普在中国的多中心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了汇报。该研究截止2022年9月26日,可分析患者数量33人,来源于全国9家医院(包括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3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初步的数据表明中国患者用药的RDI(相对剂量强度)82%,治疗后43天(3个周期,包括达到43天但实际只治疗2次的患者)输血负担的减少达到43%(结果为粗略估算,样本量有限,观察时间短)。这体现罗特西普在中国的实际临床治疗疗效与全球临床研究的结果相当

33例患者中,有84.8%β地贫,另有15.2%HbE/β地贫,其大部分为男性(23/33,70%),中位年龄为29岁。这些患者的中位基线输血负担为15单位/12周(平均14.6单位/12周),其中负荷超过6单位/月的患者达到30.3%。目前有10人已完成3次治疗、21人完成2次治疗,数据仍在持续随访中。

 

1 完成2个治疗周期的患者的输血负担

 

在完成3次治疗的患者中,有90%观察到了输血负担的下降,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图1)。在一名青年女性β0/β+患者(32岁)中,通过4个周期(每周期50mg)治疗,血红蛋白水平由基线的55g/L升至80g/L,输血负担由基线的6单位/12周减低到2单位/12周,极大地改善了她的生活质量(图2)。

2  病例分析

 

目前对于相对剂量强度(RDI)计算分析能达到的最长观测时间即为3个周期。RDI计算原理为在设定观察时间周期后,将该周期内患者的实际使用剂量/理论使用剂量,这样得出的百分比即为相对剂量强度。这种在规定时间内实际用药量的记录已经综合考虑了患者用药延迟用药剂量等因素。

对于这33个患者的队列而言,有21例患者从第1次用药至今已达到3个周期的时间。但是实际上部分患者推迟了治疗时间,导致未能完成3个周期的治疗。尽管如此,这些患者较基线仍有输血负担减少,相比基线减少的输血量百分比为43%,而其RDI是82%。这一结果提示了本组患者疗效和国际研究的一致性目前罗特西普在中国应用的样本量尚有限,观察时间较短,且患者输血情况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未来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随访、深入研究。

演讲结束后,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方建培教授的主持下,本次会议进入了热烈的大咖对话环节。来自梅州市妇幼保健院廖燕霞教授玉林桂南医院徐建权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容容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张泽文教授等众多专家对罗特西普治疗地中海贫血真实世界数据分析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罗特西普在中国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数据体现了较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且确实减少了患者的输血负荷,初步的真实世界数据揭示了其良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