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依拉环素临床应用综合评价项目”圆满收官,中国真实数据研究成果揭晓

一.项目背景

        为落实《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国卫医发[2016]43号)有关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遏制耐药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在评估总结过去几年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对包括细菌耐药在内的微生物耐药进行统筹考虑,牵头研究起草了《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并于2022年10月25日发布。

        为开展健康公益活动,提升我国整体医疗公益及学术建设,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耐药评价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抗菌药物专委会“)发起并主办,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承办的“依拉环素临床应用综合评价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于2023年9月启动,项目旨在对治疗感染的新型抗菌药物进行临床综合评价,进一步评价新上市抗微生物药物临床价值,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相关证据支持,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与实施该项目累计收集了3369份临床数据,针对不同科室、不同病原体进行了深入分析,综合评估了依拉环素在我国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二.项目里程碑

1.2023年9月23日项目于天津举办启动会,正式宣布启动。

2.2024年8月25日项目中期报告发布(截至2024年3月31日,收集885份临床数据,形成中期报告)

3.2024年11月17日项目终期报告发布(截止2024年9月,累计收集3369份临床数据,形成终期报告)项目总结会在北京顺利举行

三.项目总结会

        项目总结会议于2024年11月17日在北京成功举办。多位专家齐聚一堂,对项目的丰硕成果进行了深度剖析与总结。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相关负责人在开场致辞中,强调了抗感染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耐药微生物感染的诊治。他表示,我国早已实施国家层面的《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并不断加大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力度,着力控制微生物耐药。期待项目成果能进一步为提升临床诊疗和管理水平提供支撑。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徐英春教授作为项目牵头专家代表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微生物耐药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我国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进展。他指出,依拉环素作为一种新型抗微生物药物,其临床应用综合评价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和降低耐药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也强调了制定适合中国患者的药物敏感性折点标准至关重要。

        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郑波教授的主持下,会议正式进入项目及学科总结报告环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周梦兰教授在项目总结报告中指出,该项目历经一年,累计收集了3369份临床数据,涉及全国21个省市。

        在项目及学科总结报告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翟所迪教授进行了项目总结,他表示此次真实世界研究带来了中国自己的临床应用数据,对于制定中国专家指南或共识具有重要意义。他期待各学科专家能够牵头形成指南,以便于一线医生的实践应用。

        随后,徐英春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他明确项目组将基于总结成果发表文章,为制定后续的指导性文件提供科学依据。徐教授认为,项目的顺利筹备、实施及总结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最后,他鼓励中青年医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为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发出更强声音,并期待未来大家能持续努力,不断深化和扩展研究成果。

四.项目终期数据分析

        1.患者基线特征

        1.1数据来源

        共纳入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来自全国231家医院的3369份数据,其中男性2192份,女性1177份,平均年龄为58.0±17.8岁。来自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最多,其次为血液科,分别占比46.8%和23.6%,其余数据来自移植科、呼吸科、急诊科及感染科等。

        1.2合并基础疾病及危险因素

        大部分患者合并各种基础疾病及不同危险因素,其中以肺部疾病及中央静脉插管最为突出,分别占58.5%和58.0%,50%及以上的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从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来看,大于2分者占84.5%,大部分患者病情较重。

        1.3 感染类型分布

        3369份数据中,肺炎为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占比62.5%;肺炎合并血流感染或肺炎合并腹腔感染患者分别占7.1%和5.0%,腹腔感染合并血流感染患者占1.4%,三者混合感染患者占1.8%,单独腹腔感染和单独血流感染较少,分别占7.5%和3.2%。

        1.4微生物学诊断

        3369份数据中,2602份上报了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其中2373份 (91.2%) 为单一病原体感染,229份 (8.8%) 检出多种病原体;单一感染病原体感染中,以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占52.0%,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屎肠球菌,分别占26.1%,4.8%,4.3%,1.9%。数据显示,病原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其中对于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分别为92.9%、82.0%和54.5%(根据CLSI折点);对于美罗培南,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分别为90.3%、82.1%和51.4%(根据CLSI折点)。而依拉环素敏感性数据显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率分别达95.5%、92.5%、72.1%和80.0%(根据ChinaCAST折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目前暂无依拉环素折点,经统计其最低抑菌浓度 (MIC) 范围为0.12-4 μg/mL

        2.临床疗效评估

        2.1治疗剂量及疗程

        3369份数据中,2343份在使用依拉环素治疗前使用了其他抗菌药物治疗,包括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及磺胺类等,疗程1-90天不等,平均11.6天;使用依拉环素时,94.6%的医生选择了标准剂量治疗,即1mg/kg q12h,4.3%的医生选择50mg q12h治疗,治疗疗程有所差异;标准剂量治疗的平均治疗疗程为9.0天,1mg/kg q12h 治疗方案≤7天、7-14天和≥14天疗程分别占48.1%、36.1%和15.8%。

        2.2临床疗效

        2.2.1治疗3天后临床疗效评价

        治疗3天后各指标及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如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占比、CRP、PCT、SOFA评分均较发病时有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依拉环素治疗3天后疗效分析显示,总体有效率达91.1%,其中ICU、血液科、移植科、急诊科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9.7%、89.1%、97.0%、95.5%。依拉环素对于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3天后疗效分析显示,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3.0%和91.8%。

        2.2.2治疗结束时疗效评价

        经依拉环素治疗,患者可快速退热,平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3.2±2.1天。在治疗结束时,依拉环素整体治疗有效率为90.1%,ICU、血液科、移植科、感染科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7%、88.8%、94.4%及95.5%。从病原体分析来看,依拉环素对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4%和91.2%。治疗结束时,微生物学总有效率为90.7%;从第30天感染转归来看,总临床有效率达85.9%,其中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有效率达86.0%,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有效率达86.7%;患者预后分析显示,患者好转出院率达83.0%。

        3.安全性

        在安全性方面,依拉环素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3369份数据中91份上报不良反应,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7%。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 ,其次为肝酶升高;仅2份数据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经及时处理后患者恢复良好。

        4.总结

        综上所述,依拉环素在治疗来自ICU、血液科、移植科、呼吸科等多个科室的感染患者,尤其对于碳青霉烯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多种病原体导致的肺部感染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治疗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高的患者,依拉环素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而对于其他抗菌药物治疗失败以后的患者,依拉环素也展现出了其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优势。依拉环素在耐药菌感染治疗中的表现出的有效性,可为患者带来了良好的临床获益。

 

 

 注:临床有效率:将感染相关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均恢复正常,病原菌清除或假定清除判定为“痊愈”;感染相关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明显好转,但上述项目中有≥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判定为“显效”;用药72小时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或有加重现象判定为“无效”。在统计分析时将痊愈和显效统一判断为“有效”。

微生物学有效性:根据患者治疗结束时微生物培养结果,分为有效和无效,有效包括病原体清除、假定清除和菌交替;无效包括病原体持续存在和假定未清除。

更多研究成果详见:

国家卫生健康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耐药评价专家委员会. 依拉环素临床应用综合评价项目终期报告.

http://www.kangnaiyaopingjiawei.com/?page_id=1751